斗罗大陆5重生唐三

繁体版 简体版
斗罗大陆5重生唐三 >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 > 第173章 教与学

第173章 教与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日,她照例要完成每日的占卜解卦任务。

一件事情若是雷打不动天天都要做,若再缺乏变化和新意,就会觉得枯燥。解卦涉及到的大脑运算量太过繁复,且还需要自己选题,真的有种既当教练又当学员的尴尬。有时候她懒得费脑子,连着一星期都测会不会下雨,都快成气象台了。

想着离开贾府这么久,不知故主近况,干脆占一卦。要不说天命难违,贾府颓势难返,这是政治打头,哪怕荣国公在世,面对如今的境况也难以挽回。败是一定会败的,就看败成什么样。

她辛辛苦苦推完卦,隔日便从香客们的闲聊中得知贾府被抄贾母离世的消息。这印证来的未免也太及时了。

贾府的历史实在太过辉煌,金陵更是有着无数关于宁荣二公的传说。只贾家主支嫡脉都在京中,这才让靠裙带的甄家称霸金陵,成为“土皇帝”。既甄家倒台之后,贾家也被抄,实乃江南地区这阵子最火热的八卦。

王喜凤不语,只一味替老太太祈福诵经。

随着盘踞江南的各大世家接连出事,江南官场也经历了好几轮淘换。这是京中的权力之争到了收网的时候。

任何人任何势力在绝对的皇权面前都一文不值。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对“三座大山”的表述不过是轻飘飘一句话,只有亲自体验过,才知“山”的份量。

平民们有看不完的热闹,身在局中的自然如坐针毡。王喜凤这里的业务量明显上升,多是女眷们想求个心中太平。她便是连心理医生的活儿都顺带干了,还得云山雾罩不露痕迹,真不枉她读了那许多诗书杂学,才不至于词穷。

寺里对于安抚客户情绪,忽悠客户上赶着掏银子搞供奉添灯油做布施老有经验了,师徒言传身教这么一代代下来,早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话术,张嘴就能来。也只妙玉身份特殊,打小养成了孤高的性子,才不善此道。

如今,王喜凤虽依然与寺里的金牌销售们有很大差距,可这份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却令住持很满意。毕竟,那么些回头客可不是白来的。

人生在世,到哪都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前缘再深也有耗光的时候。王喜凤虽然当了许多回躺平的米虫,可职场生存小技巧是一点也不敢丢,实锤天选打工人。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

王喜凤爱上了在蟠香寺的打工生活。这份工作不仅上班时间宽松(除了早晚课,其他时间有客户上门才出工),不怕日晒雨淋,没有通勤拥堵烦恼,从来不加班。

寺里内部也有一定的分工,王喜凤这样有一技之长能招揽客户的,根本不操心食宿问题,餐餐都有人送到房间。当然,她自己本就有下人服侍,寺里不安排也不必她自己动手。

嘴甜伶俐些的会安排带路,端茶送水的活计,都不成的只能做洒扫之类的粗活。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蟠香寺也不例外。就如王喜凤,习得几分占卜的本事,又有大家小姐的谈吐气质,揽到不少潜力客户,算是在寺里立住了。寺里做杂活的小尼姑们谁不想来给她打下手?日日耳濡目染,总能学点东西。

可惜,王喜凤自己都在给人打下手盘药草,身边也不缺人使唤,哪来的闲工夫带孩子?若不是她自身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又能写会算真帮的上忙,人家蟠香寺药庐的赤脚大夫也不会搭理她好么。

或许等年纪再大些她会考虑衣钵传承,正经找个小徒弟从头教起。

夜间,嬷嬷也提到这个问题。两个嬷嬷跟了她这么些年,体力精力开始跟不上趟。以前在贾府时,多是嬷嬷们负责对外交际走动。如今到了山上,跑腿的就成了唯一还年轻的丫鬟姐姐,两个嬷嬷反倒少出门。

王喜凤身边的丫鬟只得一个,这些年跟着学了几个字,还算得力。可总有不凑手的时候。尤其是王喜凤远不如妙玉那般安静消停,除了要接待客户搞业绩,还要去药庐掺和,身边还真需要人跟着。若不提前做准备,总不能放心。

其实这都是富贵人家的通病。照王喜凤来讲,她每天除了上班学艺什么琐事都有人搞定,已经幸福的没边儿了。何况这也不是在贾府,不能让人看轻,要维护规矩体面。

可嬷嬷的话也挺有道理。她如今住在蟠香寺,待遇明显与旁人不同,不过是前人的福泽荫蔽,若想长久,在寺里挑个徒儿就很好,能进一步稳固双方关系。

另一项,占卜虽说是门技术活,前提却是理论先行,读书识字是首要条件,其次才考虑天资勤奋等其他因素。天下间女子识字能有几何?多半是要从零开始学起,这个战线拉得就长了。嬷嬷不懂这些,反正徒弟收进来,最要紧的是伺候好师父,学艺得看师父心情和个人悟性,她们姑娘身边总不能缺了人。

古代拜师学艺也的确是嬷嬷们设想的这样。

一般先磨几年性子,磨好了性子才能跟着打下手学些皮毛。又几年皮毛都耳濡目染融会贯通了,才渐渐带着实操练练手,师父高兴了便给指点指点,传授更精进的法门。那些看家本领,估计死前才会传给最信任的弟子。

妙玉的师父大概是想让妙玉接她的衣钵,传承她的推演之术,无奈造化弄人。既然她得了人家的便宜,替人家做个传承也是应有之义。王喜凤虽不耐烦这些琐碎,可嬷嬷的提醒也不无道理。她身后空无一人,可不得教个靠谱的弟子养老?

像妙玉这样跟着师父学到十八岁,也不过一些皮毛。王喜凤算不得擅长授徒的师长,本身也是自己摸索居多,带徒弟的进度肯定比妙玉的师父还不如,搞不好“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个半吊子徒弟只会坑人。

罢了罢了,先慢慢相看着吧。

王喜凤每天要忙活的事情零零碎碎不少,所谓授徒一事不过是放在了心里,有没有合适的全看眼缘。至少在当下,她真没心绪规划少儿启蒙教程。大好的青春年华,还是放飞自我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较令人愉悦。虽然在古人看来,她已然青春不再。

药庐那边已经习惯了她日日过去“偷师”,对于她这个“赵括”般的奇葩也见怪不怪。脉象这东西,背起来容易,诊起来相当困难。王喜凤太懂得自己几斤几两,根本就没打算尝试,故而也就成了众人眼中的奇葩。既然不打算学诊脉,背那许多医书干嘛?果然是养尊处优的小姐,日子闲得慌。

蟠香寺的药庐,其实就是个小小的院子,看诊加上药材处理和储存,走极简风。若只是蟠香寺,倒是用不着专门搞这阵仗。主要是寺里总有女眷祈福小住,总要备不时之需;另每个月还有类似义诊的活动,故而便有了这样的安排。

药庐里的大夫不过是稍懂些岐黄之术,最初只是临时救个急。这么些年练手练下来,应对常见症候的经验已然老道,照方下药,绝不含糊。若真遇到棘手的病例,还是建议她们进城找口碑好的医馆。王喜凤在这里也是学个囫囵,能这样现场观摩,她已经很满足了。

照理说,要熟悉中草药,自然要一条龙,跟某度似的从生长环境到植株不同阶段形态再到各部位药性说明及炮制方式等,必须梳理的清楚明白。可惜,这类东西只存在于某些善于归纳总结和传承的大医手中,俗称“孤本”。寻常人哪里得见?

王喜凤这样的半吊子更是摸不到此等好货,随便做做梦也就罢了。反正无论啥时候她都用不着自己从栽种开始干起吧?能认识药房里那些炮制好的就算不错了。

如今她正在忙活的就是这个环节。寻常医书对于药材的药性讲解还算清楚,她只用对应上具体长什么样,记忆起来就快很多。为此,她不得不当一回灵魂画手,跟婴幼儿的看图识字口袋书似的,立志为自己搞一本常见药材集锦。

药庐的赤脚大夫最初不知道她在忙活什么,后来见过零零散散的几页,一是觉得果然还是闲得慌,二来又觉得挺新奇,若她当年有这样一本书,少走多少弯路!

这世间技艺传承之所以会出现“留一手”的传统,不过是怕了那句“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要说这位靠着年纪熬过来的赤脚大夫最怕什么,大概也就是这句各行各业的“师父”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而王喜凤虽然时常来观摩学习,却明显更爱纸上谈兵,志不在此。不过是闲来无事学了些东西,解解闷罢了。她也不再担心。

王喜凤好歹混了几年职场,电视剧和网文也熏陶甚久,哪里不知其中的关窍?既然无心与人争饭碗,便大大方方表现出来,才不令人生出忌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