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永徽四年(公元673年)。
朔风猎猎,紫宸殿内的气氛却压抑得如同凝霜。
金顶高悬,殿柱上雕刻着盘旋的金龙,威严中透着冷寂。
高宗李治,曾经意气风发的天子,如今端坐龙椅之上,面色苍白如纸,身躯佝偻得仿佛压满了岁月的重担。
他的手微微颤抖,象征皇权的玉圭险些滑落。
下首之位,一袭明黄凤袍的武后缓缓抬眸,眉宇间不怒自威。
她的声音温和而低沉,却隐隐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朝政繁忙,臣妾愿为陛下分忧。”
高宗未语,只疲惫地闭上双眼。
殿内的文武百官低垂着头,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仿佛稍有不慎,便会引来雷霆之怒。
从这一刻起,武氏的手,正式握住了大唐朝局的命脉。
“天后理朝”自此成为常态。
武氏入主中枢后,治政如风卷残云。
她观天象、察民心,劝农桑,薄徭赋,广言路,推行一系列革新之策:
她削弱门阀士族的盘根错节,破除李唐旧臣的世家垄断,提拔寒门俊才;
她组建“北门学士”,广纳贤能;
又革土地之制,重修籍田。
短短数年间,大唐的国力日益昌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繁荣背后,却已暗潮涌动。
“二圣临朝”之局应运而生。
随着高宗龙体每况愈下,天后武曌愈发独掌乾坤。
名为“天皇”的李治,虽端坐龙椅之上,却成了形同虚设的傀儡,而武曌则以雷霆手段治理朝政。
朝臣上表皆称“二圣”,紫宸殿上,天皇天后并肩而坐,举世称之为“二圣临朝”。
然则,这权力的平衡不过是一场虚妄。
武后治政严苛,设殿中侍御史以监察百官,权贵肆意的时代宣告终结。
贪官污吏在她面前无所遁形,寒门士子得以鱼跃龙门。
然而,这一切却刺痛了李唐宗室与世家旧臣的神经。
他们暗中酝酿,怨恨如阴云般笼罩朝堂。
武氏一族的强势崛起,李唐旧臣的隐忍抗衡,寒门士子的崭露头角,以及民间的暗涌不安,这些力量如同四条潜伏的巨龙,盘踞在大唐的土地之上,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风云际会,波诡云谲。
紫宸殿的天光幽暗,仿佛昭示着这盛世繁华之下,暗藏的危机随时可能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