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在全国经济比重中是个小配角,虽然曾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但近代以来变得落寞了。
若想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印象,总有有什么独特之处,再不济、在某方面有知名的独特之处。山西有什么呢?煤炭,这占山西五分之二面积的黑色黄金像山西的诅咒,山西经济虽因为煤炭大力开发而在上世纪有过增长高潮,却被单一经济结构的花火迷惑,黑心煤窑如雨后春笋、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滋生,工业和基础设施止步不前……当煤炭因为新能源发展和经济转型而成为供暖的主要选手,国家控量控价让煤价不能按煤老板的想法随心所欲,山西经济就像昙花一现后凋零。历史文物呢?都说三千年历史看中国,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论历史文物,不论是建筑风物、杯盏器皿、文人骚客,还是字画书墨、传统技艺、习俗传承,山西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省外人民并不知晓,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历史、文学等方面颇有研究的人,才能窥破山西沟壑坍塌的地表下埋藏千年的宝藏。或许这就是机遇,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遇,可能抵过未来几十年努力。山西前期缺少相关宣传,导致省内外对山西历史文物知之甚少,后期虽然努力,去常在全国文旅的起跑线附近徘徊。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可恨之处下,藏着可悲的灵魂。由历史看来,山西并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除了盐和煤哺育出的经济繁荣,还有人才辈出的加持,这使山西左拥铜臭,右伴佳人,既能吸引商贾闯荡,也赢得文人墨客青眼相待。
三十万太钢只剩下约六分之一的工人,纵使有手撕钢这样的成就,仍挽救不了将倾的大厦,被宝钢收购;学得好的学生争先恐后从山西跳到江南水乡、跳到经济前沿,留下的多是没能力出去的和遵循父母意愿的;有返乡意愿的人才发现自己的才能过于高级而无用武之地,周围人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是叹息留在山西确实“可惜”;投资商的商业版图中鲜少出现山西;山西,好像只有在每年冬季需要供暖时,才会走到舞台中央。这样的悲剧并非无迹可寻。尽管不情愿承认,选择确比努力重要。而决定选择的不是天才的大脑,而是不断追求前进的心。
曾经的辉煌就像细沙从手中流走,像旧胶卷永远被锁在角落的匣子里。逃离山西,劝其回去有道德绑架的嫌疑,看着流失的人才,心中止不住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