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学有十二宗师。
宗师与宗师之间,历史地位亦有不同。
香港的秦庚,和台湾的折月楼主是两大顶流。
一流的宗师,香港有三个,除秦庚外的其他三人都是,再加一位民国的夷陵老叟,其他为二、三流。
整体水平,香港是要高于民国大陆和台湾的。
比民国大陆高,源于时代的进步,作家本人的阅读量成倍的提升,思想、眼界比前辈们更开阔,二战结束,生活也更稳定。
比差不多同时期的台湾高,则是得益于更为包容的文化氛围。
香港跟台湾一样,作为昔日屈辱战场上失败后,“割地赔款”中被割出去的“地”,当然也有它的社会问题。
它的文化氛围,也不是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左./派、右./派长年相争不下,后来又衍生出了第三派。
哪一派,都想占据文化上的主导权。
文人也分左./派、右./派,和极少数哪派都不占的中间派。
一派占了上风,另一派必遭到排挤。
不过,多表现为纸媒上的骂战,经济上的缩水,一般不会被抓,也不会被杀。
余文畴、翁在鼎的立场,由始至终,都是偏左的。
秦庚最初在左./派报刊工作,立场偏左,后来眼见升职无望,自己出来创业办报,为了报纸销量,一度迎合当时占了上风的右./派,人到暮年,又转回了左./派。
丁履则没有明显的倾向。
这四位,在香港的日子,大致过的都还不错。
有身家、有地位,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努力实现的过程中,虽有挫败,不够圆满,最终还是所愿皆如愿了。
这是上个周,苏椰在沪市的刀戈纪念馆,翻看了一些资料,了解到的香港武侠四大家,在搞创作时,身处于怎样的文化背景中。
回到复州,没日没夜地,看完了余文畴的代表作《沧海奇情录》。
如今,得到了一枚特殊的,微型的粤语翻译器,不必再去找港剧、港片看,特意地锻炼粤语听力。
因而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去进一步了解——
这左./派和右./派,都是怎么来的?
***
苏椰早就晓得,香港与台湾的历史是不同的。
却没想到,这么不同。
日本孤悬海上,天灾地害不断,随时有沉岛亡国的风险。
他们觊觎中国与朝鲜(未分裂版),渴望大片、大片的土地,暂攻不下大陆,台湾也是一块肥肉啊。
他们把台湾,当作了本国领土的延续。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镇压,把当地的抗./日势力,近乎屠戮殆尽,让本国和日占朝鲜十几万的人,迁徙到台湾岛上,正经经营了起来。
但英国,一开始是很嫌弃港岛的。
地理上,离着老远不说,人口总共七千多,物资贫乏,缺水(淡水)少电,当地人靠打渔为生,还常常遭到海盗骚扰,跟个荒岛差不多。
1841年《穿./鼻草约》拟定。
内容包括赔款6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英方代表为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一闾,中方代表为两广总督旗山。
事后,中英双方均不满。
英政府认为获利太少,直批香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责备一闾办事不力,不满之余,把他撤了职。
清政府则震惊于旗山擅自割让国土,将其撤职、抄家、流放边疆。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中英签订了内容相似,但更为苛刻的《南京条./约》。
其时,英政府仍旧看不上香港。
他们把香港“价值不高”的地,作为奖赏,大量地赏给了在海(贩)上(卖)贸(鸦)易(片)过程中,为英国工作过的华人,也就是卢巡先生笔下的“高华”——自诩当地华人领袖,跪舔洋人、专坑同胞。
可以说,英国对香港的管控,要比日本对台湾,松散不少。
他们的目的,是把香港打造成整个东南亚地区,贩鸦./片和“卖猪仔”最大的中转站,为了赚多多的钱。
对控制当地人的思想、文化,不感兴趣。
直到49年,朝鲜战./争爆发。
***
历史上,香港有过两轮大规模的工人罢工。
22年,受五四倡导的马列主义影响,由KMT组织、CPC支援。
25年,为了支持上海五卅运./动,两党合作,在广州、香港两地,组织工人阶级,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之后,香港成为了广东左./派活动的中心。
两轮运动中,CPC的表现,获得了当地平民的好感,再加上左./派的多年耕耘,工人阶层和年轻一代都倾左。
45年抗日胜利,开始了内战。
一大批内地人士迁往香港避难,多为KMT的精英阶层,思想上倾右。
至此,左、右两派开始在香港博弈。
49年新中国成立,中、英双方达成默契——
中方以暂不收回香港为前提,换取了英方对新中国的承认。
同年朝鲜战争,A国介入,要求港英政府配合反gong。
英方这才意识到了,香港这枚筹码的价值——
可以利用香港,在中、英、A之间讨价还价。
他们表面上保持中立,平衡着各方的势力,私底下一直在拱火,不停地激化左、右两派的矛盾,加剧了香港与大陆的隔阂。
所谓风浪越大,鱼儿越值钱。
***
A国在香港的思想渗透,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是针对精英阶层。
冷战期间,为扭转常被对家嘲讽的“文化沙漠”形象,A国开启了可乐殖./民计划,以音乐、广播、电影、电视的形式,去营造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伴随着消费主义,向全球输出它的价值观,以遏制共./产主义版图的扩张。
其中,好莱坞电影是重要一环。
在东南亚,香港是左./派的宣传中心,也是反./左的必争之地。
为此,A国成立了亚洲基./金会。
名头上,是为了扶持亚洲各国的发展。
实际上,附属于A国中./央情报局,扶持的是反gong的作家、艺术家、演员、导演和各界的评论学家,以钞能力拉拢中间派,大搞“心理战”,既削弱了大陆对左./派的支持,也削弱了左./派对海外华人的影响,一举多得。
二是针对学生团体。
以中立姿态出现的第三派,自称不为任何政客所用。
他们扬言要拯救中华文明,拥抱自由民./主,建设一个比左./派和右./派更好的新中国,被看作是香港本土意识的觉醒。
他们为打入学生内部,创办了很多价格低廉的学生期刊、日报,以理性和平的基调,输出包裹了A国普世价值的文章,类似《意林的读者》。
办完了报刊又办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香港的下一代。
后经胡佛档案揭晓,所谓的第三派,也多是亚洲基./金会在背后扶持。
大部分反./左,小部分反蒋。
最初,香港的普通市民,还是亲左的。
毕竟,左./派以工人为主,传播的是为普通百姓谋福利的马./列思想,坚持为底层大众发声,表现出来的气节,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对家怎么拉拢、威胁,抛出多高的片酬or稿酬,都不为所动。
转折点发生在1967年。
***
六十年代,东南亚排./华。
华侨们的技术与资金,便转入了香港。
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也因为香港的低税收,涌了进来。
再加上一批又一批来香港避难的人,这里迅速地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开始腾飞。
同时,社会阶层的割裂不断扩大。
资本家剥削着工人,实行双休制,即一个月休两天。
每天的工作时长,在12个小时以上,且没有任何福利保障。
67年塑料大王家的造花厂,颁布了极为苛刻的新规,包括工人不能请假,损坏了机器不发工资。同厂方谈判,厂方不认为新规有问题,并以生意收缩为由,解雇了近百名工人。
工人与工厂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工人们在厂外集会抗议,警方出动武力镇压,造成多人受伤、一人死亡。
工会代表前去警署交涉,当场被捕,并遭到起诉。
左./派人士义愤填膺,他们喊出“反英抗暴”的口号,组织罢工、罢市和罢课,港府的镇压也在升级,左./派以暴制暴,开始了枪战和炸弹袭击,误伤了不少普通人,搞得人心惶惶。
香港民众从同情工人,支持左./派,倒向了港府。
在此事件中,促成了香港新武侠出现的,《新月晚报》总编鲁夫先生,奔走在战斗的前线,甚至亲手安置过炸弹。
几年前,从《新月晚报》辞职,另起炉灶,创办了《野马》报的秦庚先生,则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不断撰文,批判左./派,强调工潮不要涉及zz,不要造成动乱。
无论鲁夫,还是秦庚,初心都是为民请命。
而那位塑料大王,躲在背后兴风作浪。
趁着六七过后的移民潮,低价购入大量地产,摇身一变,成了地产大亨,却攥在手里不开发,等炒高了地皮,再割韭菜。
三十年后,又跑到大陆来,骗取当地zf的信任,大量地低价买地、囤地,仍旧不搞建设,只为做高地价,转手倒卖,致使房价越来越高。
在不同的时期,祸祸了香港、大陆两地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