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穗穗拿到小学毕业证书之后,还以为自己就此解放,没成想,郑立源又把他拎了回来,接着上初中。
“爹,当时不是说读完小学就行了吗?怎么还要上初中啊?再说了,我能上吗?”
穗穗从娘亲手里夺回自己的耳朵,龇牙咧嘴地搓了搓发红的地方。
“把心放进肚子里吧,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你上。”
郑立源只当没听见孩子话里的不情愿,故意曲解他的意思。
细究起来,在那个时代,初中也不是说上就能上的,尤其是身份敏感的人。
穗穗之所以能继续学业,那还是因为有大队给他做担保。
因此,李青苗看他这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模样,就气不打一处来。
“不管你想不想去,这学都必须给我上,听见没?”
“听见了,听见了。”
胳膊拧不过大腿,穗穗觉得自己就像是那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纵有百般计谋,也无处可施,只得乖乖背上书包,又上了三年的学。
幸而,他也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没有荒度时光。
新学科工业基础知识更是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原来,生活里,即使是看似最微小的物体,背后也隐藏着丰富的世界。
这让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跑上山,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半点都不着家,要想见他一面,竟还得碰运气。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珍珠。
先天的不足即使在后天得到了改善,却也给她印下了安静的性子,平日里最爱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在院子里发呆,看云卷云舒,或是蹲在地上,随手拾根树枝写写画画。
后来,郑立源发现了她的这个爱好,特意给她买了成套的绘画工具。
在当时,那可是不便宜的哩。
所以珍珠非常珍爱这套工具,而且,为了不辜负郑立源的心意,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画画,最后,倒还比之前更不爱出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穗穗和珍珠,兄妹俩各占据动静的两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偶尔李青苗也会嘀咕,要是两个孩子中和一下就完美了。
可人生哪有事事称心如意,无伤大雅的小缺憾只是生活的点缀罢了。
就这样,日升日落,年轮辗转,安稳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以至于一不留神,1977年就到来了。
居于闭塞的人们感受不到外面的暗潮涌动,以为这又将是平凡而无波澜的一年。
没成想,九月,竟传来了高考恢复的消息,宛如天外惊雷,一下轰醒了大家。
尤其是知青点,更是炸成了一锅粥。
但当杂乱无章的情绪宣泄后,所有人唯一的念头都是参加高考。
尽管当时被分配到西格大队时,所有人都觉得庆幸,尽管在大队的日子,大家都过得还行,可跟回城相比,跟锦绣前程相比,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
这是天性,也是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无可指责。
所以,岩卫国没有做那恶人,而是尽可能地去协调大队生产和知青复习间的矛盾,一方面减轻知青们的劳作负担,另一方面组织知青温课迎考点。
只不过,硬件设施跟上了,软件设施,大队却无能为力。
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各大书店还有破烂回收所里的书籍都被一扫而空。
有的人买到了书,有的人没有买到,但能借到,而有的人既买不到又借不到,就厚着脸皮蹭,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热火朝天的氛围竟意外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队里小学的入学率飙升。
不过,也能理解。
寒门的通天之路再度开启,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可能的现实,愿意送孩子去上学的人家自然更多。
当然,这也离不开前几年菌菇酱带来的收入积累。
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经济打底,再香的饼也吃不进肚子里。
至于穗穗,毫无疑问的,被郑立源想办法塞进了县里的高中走读。
二十二岁的他已经跟着父亲栽培菌菇四年了,越是深入,他就越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每一次遇到瓶颈都让他更加渴望得到专业的指导。
所以,同小时候不一样,现下的他非常乐意去上学,即使自己要比同班的同学大上许多,也不在意不尴尬,每天按时来,到点走,绝不错过一分钟,也不多浪费一秒钟。
因着岩卫国的平衡与努力,两个多月后,西格大队的知青考上大学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生产大队。
他们也感念于大队的谅解,纷纷留下自己的课本与笔记,供后来的孩子学习。
三年后,1980年,穗穗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节点——高考。
当天,郑家上下都来给他送考,只除了李青苗。
时间回到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多年的禁锢与枷锁破除,首先恢复的便是人们积压多年的消费需求。
庞大的市场空间,空白的市场份额等待着来人的占领,可以说,只要你敢做,基本上都能够赚钱。
李青苗自然没有也错过。
她瞄准时机,挑选大队里能言善道的阿哥阿妹组成销售小队,向外拉拢生意机会,并承诺给予提成分红,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还敦促岩卫国组织有意向的人家走街串巷,摆摊吆喝,迅速占领低端市场,一下就将生意铺开了。
经过验证的好味道,不出意外,也俘获了消费者的味蕾,叠加社会经济的复苏,短短两年的时间,菌菇酱生意迅猛发展,隐约有破圈的迹象,邻近省份的市场逐步打开。
然而,光是西格大队的体量,是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因此,非核心环节外溢至周边公社,带动附近生产大队发展,摆脱旧时的贫困。
这也是那两年菌菇酱的发展没有受到太多阻碍的原因。
当利益辐射的范围越广,涉及的利益群体越庞大之时,就越不可能被撼动。
毕竟那么多人的生计都牵涉其中,要想捣乱,还得看大伙答不答应,公社答不答应,政府答不答应。
只不过,生意越做越大,身不由己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恰逢穗穗高考之际,李青苗却带队在外省同企业洽谈合作,无法抽身走开,只能遗憾缺席。
好在,穗穗也不是小孩子了,他知道母亲的心与自己同在,带着家人的祝福,如愿考上了省农业大学。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那一刻,他追赶上了父亲,并接过了郑立源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前行。
回想这十四年,可能郑家自己都没有料想到,当初被迫离开熟悉的家园,跨越千里来到祖国的边陲,却意外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
后来,抵不住时间的侵袭,郑母一年比一年衰老。
这人吧,年纪大了就忍不住想回去故土,落叶归根。
但无论是李青苗还是郑立源,又或者是穗穗,身上都肩负着很多的责任,无法割舍。
所以,一家人商议折中之后,由珍珠陪同奶奶返回故地居住,并在燕市继续完成学业。
就此,开启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