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大陆5重生唐三

繁体版 简体版
斗罗大陆5重生唐三 > 大夏第一女富商 > 第30章 第 30 章

第30章 第 3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心不大怎么挣钱,我还想着将来住大宅院呢!”魏承晏系好风干鱼向外走,继续搬粮食,谢蓝衣跟在后面,魏承晏不让她抬重的,她就把车上的调料干菜拿进了厨房。

一边搬货,一边想着魏承晏口中的蚕坊和大宅院的事。

·

经过鹿和县竹匾铺里日夜加急赶工,七日后,预定的一千零八十个竹匾全部送了过来。

蚕棚已经盖好,竹匾一到,谢蓝衣就和魏承晏将它们摆在了蚕茧架上。

赵堂他们的农活也都干的差不多了,正在忙着给麦子脱粒。

谢蓝衣买来蚕卵,开始养蚕。

蚕卵孵化需要十来日,这段时间里只管巡视就行,本想着这样既不会耽误养蚕时间,空闲时还能帮赵堂干农活。

没想到由于养了两个蚕棚,光是从头到尾巡查一遍就要花费大半日,谢蓝衣明显觉得力不从心。

看着魏承晏半躺在罗汉床上,累得神态恹恹的,她走过去道:“这样下去,就算大家一起养蚕,到后面肯定也是忙不过来。”

魏承晏几乎早就有打算,听谢蓝衣这么一说便道:“招工吧,这活没法干了。”

谢蓝衣在罗汉床的另一侧坐下,犯起了愁,“咱们只剩下五百二十多两银子,若再招工,就更没办法给村民两文一斤日结了。”

“上一批买桑叶花费了三百两,你这五百两本来就不够。”转念一想,魏承晏坐直了身,“不对,不是还剩六百多两吗?去掉买粮食的钱,应该还剩不少。”

谢蓝衣解释:“我把一半的钱放在了咸菜缸里,让大家随用随取,谁知道大嫂和银珠她们根本就没有花钱的心思,里面的钱分文未动,我就直接给了银珠五十两,也给大嫂留了五十两,等她回来就给她,不要也得要。”

“他们省吃俭用惯了,这习惯短时间内也改不过来,你做得对。”说完这个,魏承晏又提起了桑叶月结的事,“我们已经和村民合作过两次,他们对我们很信任,也习惯了月结,更何况要真日结的话,我们就要天天称银子,来回换铜钱,一点也不方便。”

这时谢蓝衣突然“哎呀”一声,拍了下矮几道:“我忘了,咱们还没有买石灰呢!买石灰也得花钱。”

上次买的石灰基本上已经用完,这入了夏,雨天多,石灰更是不能缺。

魏承晏道:“小意思,赵堂还在忙,明日我去福阳县买。”

“记得多买些。”谢蓝衣提醒。

魏承晏“嗯”了一声,接着刚才的话题道:“所以这钱怎么算都不够,该招工招工,桑叶以后都月结。”

“那也行。”

话虽如此,谢蓝衣心里想着还是再等几日招工更合适,蚕宝宝一二龄蚕时吃得并不多,后面大哥大嫂一家也会过来,等到实在忙不过来再招工。

·

魏承晏说要去买石灰,隔日用完早饭就出发了。

留下谢蓝衣一个人守着蚕棚,总觉得不习惯,平日里大家一起作活,热热闹闹的有说不完的话,现在只剩下这些还未孵出来的蚕宝宝,一点响动都没有。

巡视完蚕卵未见有异常,谢蓝衣打算去罗汉床上小憩一会儿,还未走过去,就听到外面有人喊她。

“谢姑娘。”

声音苍老干涩,是谢蓝衣记忆中老村长的声音。

走出蚕棚一看,果然是。

老村长今年八十高龄,头发已经全白,手里拄着拐杖,精神依旧矍铄。

地面不平,谢蓝衣生怕老村长绊着,连忙过去将人扶住,把人带进蚕棚里坐下,“村长爷爷怎么走过来了?”

周官笑着回道:“我那几个儿孙正在地里收粮食,我这把老骨头干不动,一瞧离你这不远,就自己走过来了。”

周官是这扶桑村的村长,也是这十里八乡极受人敬仰的耆老,他与人为善,待人亲厚,不管是谁,只要家里遇到困难,他都会鼎力相助。

就连谢蓝衣也曾找他借过几次牛车,每次二话不说就借了,从未有过不愿。

她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个村长,扶着周官做好,谢蓝衣忙给他倒热茶喝。

周官摆手道:“不用倒茶,我就是过来问问,我家十二亩地的粮食就要收完,还不知后面要种什么,我听说你这边又盖了一个蚕棚,那桑叶是不是就要收的更多了?要是多的话,我打算种些桑树。”

谢蓝衣倒好热茶,放在周官抬手就能够到的地方,随后在罗汉床的另一侧坐下,回道:“新蚕棚就在隔壁,和这个蚕棚一样大,桑叶的话,肯定要用之前的两倍。村长家里地多,不妨多种些,种桑树肯定要比种粮食收成高。”

周官点了下头,“那成,回去我和我那几个儿孙商量商量,让他们多种些。”说完他拿起矮几上的茶盏抿了口茶,起身打算离开。

谢蓝衣也跟着迅速站起身,过去搀扶。

周官看了眼一排排望不到头的蚕架,由衷地叹扬:“你这蚕棚可真大,咱们扶桑村也是好起来了。”

“以后肯定能更好。”谢蓝衣扶着周官向外慢走,“村长爷爷威望高,可以多鼓励村里人种桑树。往年大家只顾着种粮食,卖的钱还不够平日花销,若大家多种桑树多养蚕,我想用不了多久,村里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今年也能过个好年。

周官停下脚步,侧首看向谢蓝衣,眼底全是欣赏和喜爱,他拍了拍谢蓝衣搀扶着他手臂的手,“放心好了,我会和他们说的。你能处处想着他们,我作为村长是真高兴,扶桑村能有你,是扶桑村的福气。”

谢蓝衣腼腆一笑,“村长爷爷你太夸张了。”

“哈哈哈,不夸张,现在村里人到处都在说你的好。”说罢周官迈脚继续向前走。

谢蓝衣将周官送到大路上,看人走远了才放心地收回目光,结果一扭头,就看到买石灰从另一个方向回来的魏承晏。

正是日落时分,路上没有其他人,魏承晏驾着牛车飞快驰骋,扬了一路飞尘。

天边霞光绚烂,云朵像点亮黑夜的火焰,炽热浓烈。

谢蓝衣站在微风中,看着魏承晏飞快地朝她靠近,心跳陡然加快。

“蓝衣!”

还有些距离时,魏承晏就开始挥舞着牛鞭朝她打招呼。

谢蓝衣没有随他一样喊来喊去,脸上的笑意却是更浓了。

没有等到回应的魏承晏,在牛车停下的第一句话就在问:“怎么不理我?”

谢蓝衣朝他走过去,一本正经地道:“驾车不能分心。”

魏承晏撇了撇嘴,无法反驳。

“跑了一日,累不累?”谢蓝衣抬手用袖口擦拭魏承晏额头上的汗珠。

魏承晏顿时像打了鸡血似的,精神焕发地道:“不累。我给你买了糕点。”

说着他抓下谢蓝衣的手,从板车上拿下用油纸包着的点心,递过来,“鹿和县没有桃花酥,我买了刚出炉的红豆糕,还热着呢!”

谢蓝衣欢喜接过,隔着油纸也能闻到里面的那股香甜味。

“你慢慢吃,我把石灰卸了。”

谢蓝衣提出要帮忙,魏承晏却是说什么也不肯。

最后谢蓝衣吃着糕点,像个监工似的站在一旁看魏承晏卸货。

石灰买了五百斤,只卸下四百斤,剩下一百斤运到了家里,家里的茅草屋一到下雨天就潮湿的厉害,没有石灰,晚上衾褥都能拧出水来。

现在有两个蚕棚,只留四百斤并不够用,于是隔日魏承晏又跑了趟福阳县,再次向赵堂家那位亲戚买了五百斤。

谢蓝衣守在家里,等着蚕卵慢慢孵化。

几日后,赵堂家里的粮食终于收理完,细算过后发现每亩地的收成比谢蓝衣家还要低几分,卖了也换不来多少钱,便全留了下来。

而他家的地,也借着这次机会全部赁了出去,赁给了村里的工匠户,赁完没等两天,地里竟都种上了桑树。

蚕架孵化前一日傍晚,谢成山一家人赶了过来,还拉来不少粮食,厨房里放不下,就全蹾在了银珠家当初养蚕搭得那个蚕棚里。

等到蚕卵孵出来,大家彻底忙碌起来,不仅是他们,连整个扶桑村都跟着忙了起来。

有栽桑树的,也有摘桑叶的,还有喂蚕宝宝的。

扶桑村七十户人家,之前来卖桑叶的只有其中一二十户,经过几次买卖合作,如今已经接近四十户。

一大清早的,就连张大婶也跑过来领份额,扶桑村里的桑树属她家种的最多,但考虑到她家能摘桑叶的人手少,谢蓝衣给了她三百斤的份额。

仅仅第一日,就发了两千五百斤的份额。

等到晌午时,有村民陆续送桑叶过来。

魏承晏和谢成山在蚕棚外收桑叶,银珠和赵堂负责在蚕棚里切,切好后由刘空梅和谢蓝衣喂给蚕宝宝。

两个蚕棚两千多个竹匾,两人切的速度完全赶不上要喂的速度,而蚕棚外人头攒动,嘈杂无比,更是抽不出人来,谢蓝衣只好加入切桑叶的阵营。

结果手刚碰到刀,就听到刘空梅在后面大喊:“呀!蓝衣——”

谢蓝衣吓了一大跳,回首看向疾奔而来的刘空梅,“怎么了大嫂?”

“你忘了上次切到手了?”刘空梅一把夺走她手里的菜刀,将她往一旁推,“你去喂蚕,我来切。”

银珠侧首看过来,问:“是不是我和赵哥切得太慢了?还有多少蚕没有喂?”

谢蓝衣道:“你们不慢,是蚕太多了,这边的蚕喂了一半,南边的蚕棚还没有喂。”

银珠不再多言,她看向赵堂,眼神示意他再快些,赵堂点头应和,埋头加紧手上动作,速度快到只能看到刀刃的残影。

除了速度,赵堂从原本一次只拿二三十片桑叶,到如今直接拿百张桑叶,上下叠摞在一起,男人力气大,再加上刀刃锋利,效果可想而知。

银珠也学着赵堂那样切桑叶,没过多久,不管是菜板、菜刀还是手,全都染上了绿色,鼻腔里始终被淡淡的桑叶汁水味充斥着。

就这样,大家紧赶慢赶地忙到天黑,总算没有让这些蚕饿着。

蚕是吃饱了,谢蓝衣却是累坏了,这一整日,也就晌午时啃了几口干饼垫了垫肚子,至今都未喝口水。

回到家后,为了能快些吃上饭,她给大家煮了锅大乱炖,只要是家里有的菜,都往里面放了些。

魏承晏坐在灶膛前烧火,两眼巴巴地望着大锅,只嫌它熟得太慢,不停地往灶膛里添柴。

刘空梅换了身干净衣裳进来,看看锅里乱七八糟的菜,直蹙眉头,“你这做的什么?能好吃吗?”

谢蓝衣拿着锅铲,信誓旦旦地道:“放心好了,绝对好吃。”

听到院子里传来谢远和小鹿玩闹的声音,谢蓝衣新奇地朝外看了一眼,夜色深沉,看不真切,但听着声音,两人笑得很欢。

白日里他们忙着在蚕棚干活,谢远在家里照顾小鹿,小鹿性子内向,不愿与人多言,也不知谢远用了什么法子,能把人逗得这么开心。

刘空梅顺着谢蓝衣的目光向外看了一眼,道:“远儿从前总嫌我没给他生个妹妹,如今倒是好了,天天带着小鹿玩,连我这个亲娘都抛一边了。”

“他们两个没差几岁,自然能玩一块。”倏然想起一事,谢蓝衣道,“对了大嫂,你可有想过送远儿去学堂上学?”

“上学?没有,学堂可不便宜。”

“咱们现在又不差钱,远儿也有这么大了,也该让他学学新东西了。”

当初谢蓝衣在家休息养病那几日,常常看到谢远和小鹿两人坐在四方桌前,捧着一本字迹漫漶不清的书看。

小鹿的眼睛比起刚从慈州城回来时好了很多,如今都能看清人脸颜色了,但看书实在累眼,谢蓝衣就看到谢远不肯让她一起看,只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

两个孩子都爱学习,既有这个心,她们也有送孩子上学的条件,自然是不能辜负。

“远儿确实对诗词歌赋感兴趣。”顿了下,刘空梅颇有些为难地道,“可若送他去学堂,好多日回不来一次,也没人在家照顾小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